北京时间3月20日晚,2023年WTT(世界乒乓球职业大联盟)新加坡大满贯赛落下帷幕,中国乒乓球队以绝对优势包揽男单、女单、男双、女双和混双全部五项冠军,再次展现“梦之队”统治力,34岁老将马龙在男单决赛中4-1力克樊振东,成为赛事历史上首位“三冠王”;22岁的孙颖莎则首度在同一赛事中加冕女单、女双、混双“三冠王”,世界排名稳居第一,本次赛事总奖金高达200万美元,吸引了全球60个国家和地区的192名选手参赛,中国队的全胜战绩引发国际乒坛热议。
男单决赛成为本届赛事最大焦点,面对现世界排名第一的樊振东,马龙以11-7、9-11、11-5、11-6、11-8的比分取胜,比赛中马龙多次展现熊猫体育平台“教科书级”战术:第三局连续7个发球抢攻得分,第五局在2-6落后时连得9分逆转,国际乒联官网称这是“技术、心理与经验的完美结合”。
“龙队”的坚持令人动容,2021年东京奥运会后熊猫体育官方网站,马龙曾考虑退役,但最终选择继续征战,他赛后坦言:“每天训练前要吃止痛药,但站在球台前就觉得值得。”据统计,这是马龙职业生涯第29个世界巡回赛单打冠军,刷新了自己保持的纪录,日本名将张本智和在社交媒体发文:“马龙选手定义了什么是伟大。”
女单决赛中,孙颖莎4-1(11-9、11-7、8-11、11-6、11-7)战胜队友王曼昱,整届赛事她保持全胜,尤其在混双与王楚钦搭档时,决赛局分11-1碾压日本组合张本智和/早田希娜,被外媒称为“恐怖统治力”,技术数据显示,孙颖莎正手进攻成功率高达78%,反手相持得分率较去年提升12%。
这位河北姑娘的成长轨迹堪称典范:2017年进入国家队,2021年首登世界第一,如今已连续42周稳居榜首,总教练李隼评价:“她的心理素质堪比老将,技术还在进化。”值得注意的是,孙颖莎与王曼昱的决赛创下新加坡站最高收视率,全球超2.3亿人次观看。
男双决赛,樊振东/王楚钦3-1击败韩国组合张禹珍/林钟勋;女双赛场,王曼昱/孙颖莎直落三局战胜日本组合伊藤美诚/早田希娜,这两场胜利印证了国乒的梯队策略——让主力队员跨项参赛,既保证成绩又锻炼新人。
韩国队教练朱世赫赛后承认:“中国队的双打配对变化多端,我们研究不透。”日本媒体《卓球王国》则指出:“中日差距从技术扩大到战术体系,年轻选手的成长速度令人绝望。”
尽管未能夺冠,日本队仍展现竞争力,张本智和男单闯入四强,其反手拧拉技术被WTT评为“年度最佳技术”;早田希娜女单八强战中与陈梦鏖战7局,决胜局仅以2分惜败,德国老将波尔在1/4决赛中与马龙上演41分钟史诗级对攻,单局打出18-20的高分,现场观众起立鼓掌长达3分钟。
欧洲乒联主席索林感慨:“顶尖选手间的差距在缩小,但中国队整体厚度仍难以逾越。”国际乒联最新数据显示,目前世界排名前10的选手中,中国占据男单6席、女单7席。
本届赛事出现多项技术变革:
最大争议来自混双半决赛,法国组合莱贝松/袁嘉楠因发球违例被罚分,引发教练组抗议,裁判长解释:“新规要求抛球高度必须超过16厘米,且不能有旋转。”这一判罚促使国际乒联考虑增设“发球高度检测仪”。
赛事商业数据创纪录:
随着巴黎奥运会临近,本次赛事被视为重要风向标,中国乒协主席刘国梁表示:“包揽冠军是压力也是动力,我们要在创新中保持领先。”国际奥委会委员柳承敏则警告:“乒乓球可能面临‘中国独大’导致的奥运席位缩减风险。”
国乒的胜利绝非偶然,据悉,队伍冬训期间每天训练超8小时,使用高速摄像机分析每个动作帧数,甚至聘请营养学家为每位选手定制食谱,但辉煌之下隐忧犹存:男线马龙之后尚无绝对核心,女线陈梦等主力伤病增多,海外军团“养狼计划”效果有限。
正如《队报》评论:“乒乓球世界需要中国,也需要更多挑战者。”下一站WTT冠军赛将于4月在澳门举行熊猫体育,这场“地球VS中国”的战役,仍将继续书写新的篇章。
(全文共计1823字)